今日热闻!怎么还在跌啊…

大家好我是小宝,一名不只懂保险的理财博主。

这一两年很多中介都在推抵押经营贷,之前跟大家提过一嘴,我朋友正在办理中。

先跟大家汇报下进展,原计划半个月搞定的事,现在快50天了,还在走流程ing


(资料图)

不是我邀功,我朋友要不是有我帮他过桥,早就崩溃N遍了。

没办过的可能不了解,办理之前需要先全款把房子买下来,然后再通过企业主的身份申办经营贷。

由于第一步是全款买下房子,很多人资金不够,就需要找亲戚朋友或者是小贷公司筹款。

亲戚朋友还好说,要是找小贷公司成本当然很高喽,一般是万6~万8。

借一万块一天就要8块的利息,一百万每天就是800块。

中间审批的时间一旦被拉长,整个贷款的成本就会蹭蹭起飞。

客观原因还能理解,比如像我朋友遇上的,一会是审批员健康码红了,一会是支行被封锁了,搞个审批困难重重。

中间有很多可操作的部分,完全看人。

要是你借的是过桥贷,要是贷款中介想额外狠赚你一笔,故意串通审批员拖延进度,那可真是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

所以,再再再强调一次,如果房贷利率不是特别高,别折腾

对抵押经营贷还抱有幻想的,建议先看看我这篇文章《抵押经营贷的bug》

……

聊聊最近的银行理财。

这两天很多人跟我吐槽,小宝,怎么我买的R2级银行理财还在跌啊

包括我小姨,早前9月份在微众买了个90天期的理财产品,历史年化3%出头。

好不容易持有到期了,打开一看,嚯,累计收益还是负的。

说实话,心里难免不舒服。

像我买的那个7天期产品预期收益3.1%,实际收益2%+,我都已经很不爽了。

何况是等了90天结果还是亏的…

很多人亏怕了,问有没有比较稳的银行理财推荐?

少赚点可以忍,至少别亏嘛

有这种想法的,建议重点看看用「成本摊余法」计算的产品。

目前像余额宝这类货币基金,以及大部分R1级别的银行理财,都是用这个方法算收益。

这类产品最大的特征是,基本每天都在赚钱(虽然不是很多)。

为啥呢?

重点在“摊余”二字。

意思是,管理人会根据手里持有的一大堆资产,预估一下持有到期后大概能赚多少利息。

然后把这些利息平摊到每一天,给投资者算收益。

就好比我们月初的时候会根据未来一个月收入来规划开支,比如月薪3万,平均每天就是1千块,每天只要消费不超过1千就有剩。

但监管不喜欢这种方式,因为他虽然能预估收益,但不好预估未来的风险。

万一遇上什么黑天鹅事件,管这个账的机构就GG。

就好比有的人月初还好好的,到了月中突然被裁,又或者遇到诈骗被骗了很多钱,日子就紧张了。

所以,监管只允许一小部分产品使用成本摊余法,其他的大多数产品要用「净值法」。

啥是净值法?

简单来说,就是每天都要根据最新的数据来确定资产的收益。

这类理财产品跟我们买的股票基金一样,管理人需要根据每天的资产市值变动,计算整个理财的收益。

是涨是跌,每天都要公布。

对于监管来说,他放心了,因为这类理财产品不能藏污纳垢了。

但对于投资者来说,持有体验变差了,因为心情会跟着理财产品的涨跌起伏。

那怎么看一个产品,到底是净值法还是成本摊余法?

很简单,看产品页面显示的是“万分收益”还是“累计净值”。

用万份收益显示的,用就是成本摊余法。

用累计净值显示的,用的就是净值法。

……

说说港股打新市场,虽然已经已经有近两年没实际参战了,但我一直都在关注着,伺机而动~

我看最近有些营销号,又在拿些个例在推开户了。

比如润哥互动,暗盘涨53%,首日涨110%,中国石墨,暗盘涨15%,首日涨143%…

真的吗?

确有其事,但这只是真相中的一部分。

为的就是诱惑你找他开户、办卡,他好赚中介费。

事件的全貌是——

近3个月的加权收益是822元,近1个月的是622元…

就这一丢丢,别说赚钱了,连覆盖我们操作账户的时间成本都不够…

虽说港股打新也有牛熊周期一说,但现在离回暖还有一段距离。

说句不谦虚的话,在保险自媒体当中,只要我还没吹哨,港股打新就不值得关注

本文版权属于《荔枝保》微信公众号(lgbaoxian),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及二次修改。

转载或合作请联系dukept@126.com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小宝精选保险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荔枝保。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关键词: 银行理财 累计净值 亲戚朋友 一直都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