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度基金利润出炉!主动权益类基金累亏近1.3万亿元,有“顶流”一年净亏损近300亿
(相关资料图)
随着年报逐步披露完成,公募基金利润情况也随之曝光。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根据Wind数据统计发现,在2022年A股三大指数齐齐下跌的大背景下,全市场主动权益类基金累计亏损了1.28万亿元。仅有4.34%的主动权益基金获得了正收益,其余超过95%都是亏损的。
在这其中,不乏管理规模数百亿元,管理费也达到几亿元或十几亿元的“顶流”基金经理在2022年累亏上百亿元,为此,还有基金经理在年报中表达了对管理基金表现不佳的歉意。
此外,在不同类型的基金中,已公布年报的738只货币市场基金在2022年累计收获利润1949.94亿元,4651只债券型基金累计利润826.67亿元,411只QDII基金累亏469.58亿元,622只FOF亏损163.18亿元等。
值得一提的是,基金利润与业绩表现并不完全等同。基金的已实现收益指的是基金利息收入、投资收益、其他收入(不含公允价值变动收益)扣除相关费用和信用减值损失后的余额,而利润则是报告期内已实现收益加上公允价值变动的收益。
“顶流”基金经理一年亏上百亿
2022年,A股各大指数均收跌,其中沪指全年下跌15.13%,年内一度跌破3000点;深证成指和创业板指更是分别下跌了25.85%和29.37%。在这样的背景下,主动权益类基金表现也相当低迷。根据最新公布的基金四季报,普通股票型基金2022年累计亏损了1894.49亿元,混合型基金更是净亏损1.09万亿元。
其中不乏单只基金在2022年的净亏损达到上百亿元,例如诺安成长(320007)净亏损129.30亿元、中欧医疗健康C亏损108.81亿元、易方达蓝筹精选净利润亏损107.14亿元、睿远成长价值A亏损102.19亿元等等。这些基金都是基民心目中的明星基金,2022年的持有人户数几乎都是上百万户或者几百万户。
纵观一些明星基金经理管理产品去年的利润,情况也不乐观。根据Wind数据,每经记者做了一个统计(份额合并计算):
可以看出,哪怕是“顶流”管理的基金在2022年净亏损上百亿元并不鲜见,有管理规模近千亿的基金经理一年就亏损了近300亿元。另一方面我们可以看到,按照基金文件中的管理费率来计算,这些明星基金经理旗下基金的管理费(合并计算)通常在几亿元甚至十几亿元。虽然市场和基金收益惨淡,但这些费用并没有受影响。
对于这样的结果,一切明星基金经理也在年报中表达了自己的不满意,或者对基金表现不佳的歉意。
汇添富基金的劳杰男在年报中坦言,回头来看,投资操作有做得对的地方,也有做得不好的地方,投资结果并不尽如人意。“有些投资想法前瞻,但如果不能及时、极致地在投资组合中体现,投资效果也会大打折扣;如果投资想法同步甚至于落后市场,那么对组合业绩表现就会有较大的拖累。这可能与市场阶段性行业轮换快、博弈氛围浓有较大的关系。”
景顺长城基金的杨锐文也在年报的3000字“小作文”中表示,对本年度基金表现不佳深表歉意。他说:“我们的投资在2022年挨了市场一顿又一顿的毒打,虽然已经鼻青脸肿,但是在这经济从收缩走向复苏的时刻,我们比以往更坚定、更乐观看待市场。我们深信机会的到来,我们在这段寒冬时期埋下希望与坚持的种子,希望能在2023年生根发芽,迎来阳光灿烂,给投资者带来良好的回报。”
债基、货基2022年都赚钱
2022年包括普通股票型基金和混合型基金在内的主动权益类基金累计亏损近1.3万亿元。除此之外,虽然去年四季度债市波动、债基也出现了一波赎回潮,但从基金年报公布的利润来看,全市场4651只债券型基金整体实现了盈利,累计净利润826.67亿元。
在这其中,中长期纯债基金累计利润1088.44亿元、短期纯债型基金135.54亿元、一级债基2022年实现累计利润38.81亿元。不过波动相对较大的二级债基去年处于亏损状态,全市场816只基金累亏415.1亿元,其中亏损金额最大的一只2022年净亏损额超过27亿元,对于一只债券型基金来说非常惊人了。
除此之外,还有738只货币市场基金在2022年累计收获利润1949.94亿元,411只QDII基金累亏469.58亿元,622只FOF亏损163.18亿元等等,也反映出不同类型的基金在去年的业绩表现及赚钱效应。
另一方面,除了净亏损金额比较大的,2022年仍有一些基金经理管理的主动权益类基金整体也实现了盈利,每经记者对其中一些比较有代表性的做了统计:
记者还整理和统计了部分基金经理的观点。林英睿在基金年报中表示,对主动管理的权益基金经理来说,2022年是困难的一年,市场仅在5月至6月和11月至12月让参与者略有喘息。“相对而言,我们全年保持一致的观点和操作思路,沿着经济社会正常化的主线出发,在市场极端悲观的时候进行了既定的加仓动作,从均值回归的角度来看,全年获得了合理的超额收益。”
丘栋荣则在中庚价值品质的年报中透露,2023年看好大盘价值股中的地产、金融,基本金属为代表的资源类公司和能源类公司,港股中资源能源为代表的价值股、部分互联网股和医药科技成长股,以及低估值但具有成长性的成长股,重点关注国内需求增长为主、供给有竞争优势的高性价比公司。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