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斤称书


(资料图)

□张迪

老街的一家书店大喇叭循环播放着:好书甩卖,一斤十元。旧书甩卖,一斤三元。

我自小爱书,便停步走了进去。书店正中的地上,密密麻麻堆满了书,这是“十元甩卖区”,不少人挑挑拣拣。这让我想起在服装批发城,挑拣便宜又质量差的衣服的场景。随着书本被翻拣,空气里腾起许多杂尘,呛人。我皱了皱眉,也蹲下身去,想着淘一些书来也不错。然而约莫一刻钟过去,我失望地退出人堆。这所谓的“好书”,甚至不如小时候读的画报。不知所云的文字、表达不出情绪的故事、眼花缭乱的排版,我看着这些精美装帧的书封和印刷优良的纸张,只觉得惋惜。

再去“三元区”看,书是上乘书,国学经典,中西方名著,诗词武侠,种类挺多,只是要么破损不堪,要么盗版印刷质量差。这里的书我很中意,买了不少,但同样心酸。书中自有颜如玉,这些书是称得上这句赞语的,但很显然,卖书者和读书者早已失了这份尊重。虽说都是论斤卖书,但“十元区”的书内容差,却装帧精美价格高;而“三元区”的书确是好书,只是不再吸引读者。

走出书店,想起我小时候,对书的敬重。

最早接触文学读物,是在学校的图书馆。那时每周只能借一次书,轮到我时,总会在下午倒数第二节课的课间,飞快地跑去狭小的图书馆,快速挑选自己这周要读的书。为此,借书这天的最后一节课难免迟到一两分钟。因为我成绩好,老师们都不批评。恰好有一阵,新来了个代课老师,听说极严厉。而我和几位同学正撞上老师的枪口,不仅被罚站打手心,还被叫了家长。那是我唯一一次被学校叫家长,从此借书更加慎重起来,提前决定好书目,坚决不耽误下一节课。

上大学时,也喜欢买缺版的旧书,但那些旧书的价格甚至要比新书贵。每每寻买到手,我总要仔细包好书皮,读一页便做一篇笔记。至今,那些书不少已尘封在书柜里了。但读的那些故事,揣摩的人生哲理,经过不断反刍已然融在我的生活处处了。而如今的许多书,我甚至不明白读来有什么意义。

或许是纸质书的没落,人们对书草率了起来。也可能是娱乐活动丰富的原因,人们对纸质书产生了漠视。多想再回到一书难求的年代啊,从书里去看世界,去学生活的道理。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