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业绩考核不达标首期员工持股计划被终止 仁和药业研发投入、研发人员双降-环球快报
文|和讯财经 权婷
五一长假后,中药股成为A股医药板块“最靓的仔”,迎来多日的上涨行情。有分析指出,中药股的上涨,源于基本面业绩和政策面扶持的集体共振。
尽管受益于板块行情,仁和药业(000650)股价也出现小幅上涨,但业绩层面而言,仁和药业并没有让人眼前一亮。还因为2022年业绩下滑,导致公司第一期员工持股计划提前终止。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业绩考核不达标 首次员工持股计划搁浅
日前,仁和药业披露2022年业绩,实现营收51.53亿元,同比增长4.41%,净利润5.74亿元,同比下滑13.62%。
与年报业绩一同披露的还有一则公司第一期员工持股计划提前终止公告。该计划提前终止的原因,正是2022年业绩考核未能达标,无法实现第一期员工持股计划的解锁第二个归属期条件。
2021年8月,仁和药业首次推出员工持股计划。该计划考核指标分为公司业绩考核指标与个人绩效考核指标,公司业绩考核指标为2021年及2022年净利润分别较2020年增长不低于(含)10%、20%。
2021年,仁和药业净利润较2020年同比增长14.62%,达成第一年业绩考核目标。2022年,公司净利润下滑至低于2020年,未能达成业绩考核目标。
因此,仁和药业决定提前终止上述员工持股计划。
值得注意的是,该持股计划是仁和药业上市多年来第一次实施的员工持股计划。根据计划草案,员工持股计划购买公司回购股份价格为6.86元/每股,为公司所回购股份均价9.8元/股的70%。
不过,截至该计划终止日4月26日,仁和药业收盘价为6.22元,已低于员工回购价格。
此外,2022年,仁和药业还出现两位高管离职,公司董事、总经理张威和副总经理王甄离职。而这两位均为上述员工持股计划持有人,其中张威最高认购金额为589万元,占持股计划总份额比例4.22%,王甄最高认购金额为160万元,占比1.14%。
营收增长乏力 贴牌弊端已显
在年报披露两天后,仁和药业也公布了今年一季度业绩。尽管净利润实现同比增长,但营收却几乎与去年同期持平,仅同比增长3.39%,增长乏力。
时间拉长,2018年至2021年,公司营收分别为44.03亿元、45.81亿元、41.06亿元、49.36亿元,除2021年有明显增长外,其余年份基本上原地踏步。2022年,公司营收也仅增长4.41%。
2014年,仁和药业年报中首次出现OEM。而自2019年起,仁和药业收入中OEM贴牌产品已占比一半。尽管2022年报中仁和药业未提及OEM贴牌产品收入比例,但在2022年半年报中,仁和药业提到从收入来看,自有产品和OEM贴牌产品基本各占一半。
尽管从收入端看,贴牌产品已成为仁和药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在贡献营收的同时,贴牌产品也成为一把双刃剑。
在电商平台上搜索仁和药业,页面首先呈现的不是各类药品,而是祛斑霜、面膜、祛痘膏等五花八门的产品。而诸多产品中,大多为公司贴牌产品。五花八门的贴牌产品中,从“药字号”、“健字号”到“妆字号”、“特字号”再到“消字号”、“食字号”,品类覆盖广泛。
据媒体报道,在特殊类化妆品领域,普遍存在“一证多套、一品双标”现象。媒体在调查中发现,药都仁和韩熙美白祛斑霜、南京同仁堂(600085)韩熙美白祛斑霜、云南本草韩熙美白祛斑霜三款产品同用一个批号,批准文号均为国妆特字G20152200,生产厂家均为广州市泊美化妆品有限公司(简称“泊美化妆品公司”),产品名称备注为韩熙美白祛斑霜。
尽管仁和药业多次在定期报告中强调,公司非常重视对于OEM贴牌产品的管理工作,所有与公司合作的合作伙伴,必须是符合国家法律法规的合法经营主体,不存在与无资质公司进行合作的情况。
但实际上,仁和药业曾多次因贴牌产品引发舆论危机。2020年,仁和旗下仁和匠心品牌的“HP牙膏”宣传“幽门螺旋杆菌牙膏”功效被质疑涉嫌虚假宣传,“仁和匠心”寡肽修护冻干粉的产品使用仁和药业品牌宣称高效祛痘被质疑“套牌”和涉嫌虚假宣传。
业内人士指出,尽管通过贴牌产品企业能获得不菲的授权费用,但长此以往会损耗企业的品牌价值。尤其是对贴牌产品管理不力的时候,企业口碑将遭受较大伤害。
明星项目被终止 公司研发人员减少一成
从仁和药业动作看,近年来也尝试了新的方向。2020年,仁和药业募资8.33亿元,意欲入局当时火热的工业大麻领域。
根据定增公告,8.33亿元将用于仁和翔鹤工业大麻综合利用产业项目、中药经典名方产业升级技改项目、仁和智慧医药物流园项目以及仁和研发中心建设项目。
按照规划,2021年底,工业大麻项目累计资金投入为2.57亿元。但蹊跷的是,截至2021年底,累计投入金额2494.57万元,投资进度仅8.94%,远低于预期。
2022年12月8日,随着一纸公告的披露,上述工业大麻项目也终于迎来最终命运。仁和药业公告显示,受政策因素影响,工业大麻目前在国内的应用场景十分有限,海外市场开拓具有不确定性,因此公司决定终止该项目,并将剩余募集资金2.54亿元永久性补充流动资金。
同日,仁和药业还发布公告,对仁和研发中心建设项目调减募资金额并结项,拟投入募集资金由1.36亿元减至4146.14万元。原因为公司研发投入持续增加、整体研发技术水平及实力均有所提升,该项目已建设完毕并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
但令人不解的是,Choice数据显示,2018年至2022年,公司研发支出分别为5117.41万元、4743.18万元、4056.52万元、5303.69万元、5142.28万元,并不符合仁和药业上称的“持续增加”。
此外,2022年,仁和药业研发人员还大幅减少,由2021年底的270人减少至241人,减少比例10.74%。
而另一方面,仁和药业在销售方面的投入却显得“大方”得多。2022年,公司销售费用高达5.59亿元,是研发费用的11倍有余。销售人员也多达3175人,占总员工比例一半以上。
仁和药业也因此被打上“重营销、轻研发”的标签。而作为一家药企,只有将重心放在研发上,解决“卡脖子”难题才能走得长远。未来仁和药业将走向何方,和讯财经将保持关注。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