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观点:古代的南京人这么穿

褒衣博带

六朝服饰体现艺术审美

展演中,六朝服饰给观众留下的深刻印象是“大袖子”。黄强告诉记者,六朝时期推崇褒衣博带的服饰风尚,大袖衫非常流行。


(资料图)

六朝时期男子服装有衫、袄、襦、裤、袍,其中长衫最具时代性。“六朝文人放达,不拘礼节,率性而动。他们喜欢穿宽松的衫子,衫领敞开,袒露胸怀,展现出他们桀骜不驯的个性。”黄强介绍,西善桥出土的《荣启期与竹林七贤》砖印画中竹林七贤的形象,便是当时文士内在精神与外在服饰的写照。由于不受礼教束缚,六朝时期人们的服饰日趋宽大,《宋书·周郎传》曰:“凡一袖之大,足断为二,一裾之长,可分为二”,形成褒衣博带的服饰风格。

不过,六朝服饰最开始流行的是上衣长而下裳短的风格,后来又出现“上俭下丰”的趋向。“上俭下丰”是指款式,六朝的女性服饰不仅不俭朴,反而是奢华的,追求夸张的视觉效果。六朝女性日常服饰上身着襦、衫,下身着裙。六朝女子喜欢穿窄长的襦,腰肢纤细,下裙敞开,有飘逸之态,这是一种时代的审美倾向。襦裙是此时女性使用最多的一款服饰,襦、裙还可以作为衬衣,穿在礼服之内。

“褒衣博带是为了美,体现翩翩风度;衣服长短也是为了美,显得干练利索。一件衣服,被六朝人‘穿出花’,他们要从衣服的变化中,展示他们的艺术才能,体现他们的审美情趣。”黄强说。

流行高髻

南唐风尚源自宫中传至民间

五代十国时期的南唐建都金陵,金陵人穿着的衣服主要分为四种。第一种是方领长袍,右衽,衣袖宽大,内衬窄袖,胸前有下垂的长带,衣带宽大,广袖内露出窄袖。第二种是圆领长袍,右衽,胸前有束带,腰下左右开衩,露出内衣的衣角和靴子的侧面。第三种是战袍,全身披铠甲,流苏下垂,至脚部。第四种是舞衣,分袒胸露腹的翻领舞衣与圆领舞衣两款,长不过膝,长衣袖,腰间有束带,腰下左右开衩,露出里面的内衣。

而当时的帽子则有六种款式:道冠帽、莲瓣帽、方形帽、幞头帽、风帽、甲胄帽。道冠帽是一种斜顶椭圆形高帽,四周有直条纹,类似道冠。莲瓣帽造型为圆形,帽檐四周用莲花瓣为装饰,帽前后有小孔用来插簪。方形帽为罩在发髻上略呈方形的小帽,帽的前后小孔用于插簪,两侧有系带,系在颔下。幞头帽也是圆形,前低后高,帽的前后层之间有帽结。风帽系冬天所用,带有披子,帽上有罩额,下缘披到两肩和后背上。甲胄帽系军戎服饰,有护耳的半椭圆形的盔甲状帽子。

南唐金陵人的发型也令人一见难忘——流行高髻。黄强介绍,这种风尚源自宫中,传至民间。《南唐书》记载:“后主昭惠后周氏……创为高髻织裳及首翘鬓朵之妆,人皆效之。”《十国宫词》有云:“纤裳高髻淡蛾眉。”南唐二陵出土的女俑也佐证了南唐流行高髻风尚。女俑梳高髻,前面高耸,后面结成长圆形拖于头后,两侧帖鬓发,下垂过耳。鬓发上和发髻两侧有孔,用于插珠翠花钿等饰物。

网巾留名

明代几十种巾帽眼花缭乱

明代服饰的样式是观众比较熟悉的,影视剧中呈现也较多。

黄强介绍,明代官员服饰有祭服、朝服、公服、常服,其中以常服最有代表性。明洪武三年(1370)规定官员视事穿常服、戴乌纱帽、团领衫束带。洪武二十四年(1391)规定,常服用补子分别品级,因此常服又称为补服。补子文官绣鸟,武官绣兽,以不同的禽兽图案代表不同官职的高低。《明会典》规定,明代补子图案:公、侯、驸马、伯,绣麒麟、白泽。此时,祭服、朝服、公服仍然存在,也有相应的等级规定,但是常服用补子来标识官员的品秩渐渐成为官服的主流。

明代最“出名”的是巾帽,品种众多,除了四方平定巾、六合一统帽,还有飘飘巾、儒巾、唐巾、万字巾、凌云巾、进士巾、高淳罗巾等几十个品种,让人眼花缭乱。网巾是明代成年男子用来束发的网子,由于没有明确等级区分,大家都争相使用。南京地名“网巾市”,就是因为当时此条街巷主要卖网巾而得名。网巾佩戴贯穿明代,不过中后期,在网巾的系绳珠玉上也多多少少体现出品级,《辽海丛书》中记载:“以网巾系绳之圈为别,三品用玉,二品用金,一品则用圆玉。”

明代女性服饰也有礼服、常服与便服之分。礼服一般以宽衣大袍的大袖衫为主,常服、便服则以合身、窄瘦、修长的长袄与长裙为主。明代女性常穿的服饰,以合领对襟的窄袖罗衫与贴身瘦长的百褶裙为主。背子和比甲也是常见的明代女性服饰,穿着比较广泛,其形式与宋代基本相同。背子一般分为两种式样,一是合领、对襟、大袖,属于贵族妇女的礼服;二是直领、对襟、小袖,属于普通妇女的便服。

关键词: